全民看冬奧,出圈的不僅有冰雪運動員們的颯爽英姿和精彩表現(xiàn),還有被網(wǎng)友們笑稱為“北京冬奧第三官方語言”的東北話。高亭宇500米速滑摘金后,一句“我比較隔路吧”逗樂了全場觀眾,也聽懵了外國記者,以至于不懂東北話的翻譯小哥只能翻譯成:“I think I’m quite…gelu?”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冬奧賽場上的東北話。
從凌智和范蘇圓在冰壺比賽中的“磕(ké)他”“嘎嘎好”,到高山滑雪運動員張洋銘比賽前的“拼(pìn)了唄”;從王濛的“老妹兒嘮嗑”式解說,到香港速滑選手粵語東北話的“無縫切換”,北京冬奧賽場內(nèi)外濃濃的“大碴子味兒”讓無數(shù)人感受到東北話的“魔性”與“洗腦”。如果按照出生地劃分,北京冬奧會中國體育代表團中超過一半的運動員為東北籍,另外還有相當數(shù)量的選手因為與東北教練、東北隊友訓(xùn)練而“傳染”上東北話。開玩笑地說,各種意義上的“東北人”某種程度上成了本屆冬奧會的氣氛擔當。
北京冬奧會的“東北含量”,咋整得這么高?事實上,東北文化和東北元素在冬奧會期間走紅網(wǎng)絡(luò)并不是本屆冬奧會的特有現(xiàn)象。來自東北的運動員在冬奧賽場屢獲佳績,背后是較為悠久的冰雪運動歷史和深厚的冰雪運動積淀。新中國第一支省級速滑隊誕生于黑龍江?。粚崿F(xiàn)中國冬奧獎牌“零的突破”的葉喬波、拿到中國第一塊冬奧金牌的楊揚都是地地道道的東北“老妹兒”;本屆冬奧會之前我國13枚冬奧會金牌中,位于東北的七臺河“承包”了6枚……談到我國冰雪運動時,無論是訓(xùn)練技術(shù)積累還是體育精神傳承,東北總是繞不開的那個存在。
進一步說,廣泛而深厚的群眾基礎(chǔ),也讓冰雪運動在東北這塊土地上發(fā)展壯大。漫長的冬季和冰天雪地的自然環(huán)境,讓親近與喜愛冰雪成了東北人生活的日常。想要滑冰不一定要跑到公園的湖面,露天操場上用土墊成跑道,水車澆水、一夜成冰,反復(fù)幾次便可澆出一片“冰場”;冰面養(yǎng)護也充滿民間智慧,冰車架上一個大號汽油桶,桶上均勻扎出一排小孔,把桶里裝滿水在冰面上滑行,坑洼的冰面慢慢就光滑如鏡……類似的場景構(gòu)成了很多東北人美好的冰雪記憶。
不過,亮眼的冬奧成績與冰雪文化熱潮,只是“東北天團”走到聚光燈下的原因之一。東北人身上那股樂觀、真誠、“不服就干”的“虎”勁兒,才是真正打動觀眾的地方。東北話“魔音灌耳”的背后,是網(wǎng)友對那份自信與霸氣、坦蕩與直率的點贊。
實際上,這并不是“東北文化”第一次出圈。無論是深受喜愛的東北方言小品,還是在直播平臺上高呼“666”的東北老鐵,以及《鋼的琴》《人世間》等影視作品,都在向社會輸出著道地的東北文化。而這些文化產(chǎn)品能夠為人們接受,或因其與共和國的歷史緊緊綰結(jié),或因其充滿煙火氣的樂觀與幽默,也或許是因為“東北風情”自帶的獨特魅力。大東北走過的非凡歷程、擁抱的光榮夢想、托舉的平凡生活,都在一次次“出圈”中為人所知。
如果說此前走紅的大多是“文藝東北風”的話,那么北京冬奧會則讓觀眾直觀地感受到發(fā)源于東北大地的那股拼搏意志和昂揚精神。相信很多人對東北“重工業(yè)是燒烤,輕工業(yè)是直播”的刻板印象,一定會被任子威的“中國速度”所改變,被徐夢桃的霸氣怒吼所刷新。
當然,奧運賽場上地域并不是一個重要的標簽,不論來自哪個省份哪個區(qū)域說著哪種方言,所有奮力拼搏、全力以赴、超越自我的中國冰雪健兒都是我們的驕傲。隨著“帶動3億人參與冰雪運動”的目標成為現(xiàn)實,以及我國冰雪運動的“南展西擴東進”,滑雪溜冰早已不是北方的專屬,冰雪運動正在走進千家萬戶。在這幅業(yè)已鋪展的冰雪畫卷中,期待更多文化元素綻放耀眼的魅力和光彩。
這正是:迎風傲雪,東北人民整挺好。奮勇拼搏,中國健兒杠杠的!
關(guān)鍵詞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