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了新疆溫泉縣,聽得最多的是“我們察哈爾”,那語氣充滿了察哈爾的自信與豪氣、浪漫與堅強?!安旃枴背闪艘幻婀鈽s和驕傲的旗幟,成了各民族團結(jié)和睦的信念。
溫泉縣城是一座只有約8000人居住的袖珍小城,整個縣域人口加起來也只有八九萬。別看人口稀少,這里的文化積淀卻十分深厚,旅游資源也很富集。古墓葬、古民居群落、石人群、古巖畫、古城址遍布全縣。當(dāng)?shù)嘏笥呀ㄗh我先看看城東南的察哈爾蒙古西遷戍邊紀念塔。
7月,地面被驕陽烤得滾燙。冒著酷暑登上具有蒙古族特色的紀念塔,鳥瞰溫泉縣城,紅頂黃墻或紅頂藍墻的建筑錯落有致,星羅棋布。城的北面是阿拉套雪山,南面是別珍套雪山。山上的雪像白色的帽子,在陽光下閃耀著雄奇的光芒。藍天白云下林帶縱橫,卡昝河、溫泉河就像兩條金色的絲帶,串起了美麗的城市和村鎮(zhèn),把獨特的高原風(fēng)光點綴得如詩如畫。這座西域小城真的很靜、很美!
(資料圖片)
紀念塔坐落在博格達山上,主塔有三層?!叭痹诿晒抛逯惺羌閿?shù),象征著美好吉祥。主塔高17.64米,象征著公元1764年察哈爾部從張家口西遷至溫泉。主塔兩邊有8座小塔,分別代表察哈爾八旗。紀念塔下方有一組西遷戍邊群雕,奉命西遷的官兵在大帥的統(tǒng)領(lǐng)下騎馬揮師西進,鐵流滾滾,一往無前,勢不可擋。
“察哈爾”是“汗之宮殿衛(wèi)士”之意,指大汗護衛(wèi)軍。在古代蒙古諸部落中,察哈爾部英勇善戰(zhàn),以“利劍之鋒刃,盔甲之側(cè)面”著稱,曾造就“蒙古中央萬戶”的輝煌。清朝初期,察哈爾部被清廷編入八旗,征戰(zhàn)南北,屢建奇功,深得清廷皇室信任。18世紀中葉,清政府平定準噶爾叛亂后,兩批察哈爾八旗官兵先后奉命西遷至溫泉一帶戍邊衛(wèi)國。
在紀念塔一樓展廳墻上,用鏡框懸掛著察哈爾蒙古西遷戍邊歷史大事記。清乾隆年間,第一批西遷的察哈爾官兵分四隊從張家口等地出發(fā),攜帶2800匹馬、1000峰駱駝及3萬只羊,浩浩蕩蕩,場面十分壯觀。為了讓這些西遷官兵安心邊塞,清政府撥出專款給每人發(fā)放銀兩,還幫助他們?nèi)⑵蕹杉?。第二批西遷官兵從濟爾噶朗圖塔拉啟程,沿水草豐盛之地“徐徐而行也”。他們在途中常常迷路,斷水?dāng)啻稊嗄敛?,千難萬險,艱苦卓絕。到達目的地時,他們衣衫襤褸,牛羊損失大半,潰不成軍。傳說當(dāng)時清政府曾向官兵許諾,在邊疆守滿50年后,可以返回故里。遠離故土的察哈爾官兵,無時不思念他們的故鄉(xiāng)。凝視著宏偉的西遷群雕,我仿佛聽到那首《察哈爾八旗》之歌:
徐徐升起的太陽,在一片朦朧的煙靄里。我們的故鄉(xiāng)察哈爾八旗喲,不知離這兒有多遠。
冉冉升起的太陽,在一片彌漫的云霧里。咱們的故鄉(xiāng)察哈爾八旗喲,不知離這兒有多遠……
歌聲是那樣深情真切,充滿打動人心的力量?;蛟S是故鄉(xiāng)離得太遠,抑或是博爾塔拉太美,這些察哈爾人漸漸斷了思鄉(xiāng)的念頭,深深地愛上了這片土地,與這兒的山山水水融為一體,真正做到了“獻了青春獻終身,獻了終身獻子孫”。
在人類的發(fā)展進程中,遷徙可謂家常便飯。然而,這次察哈爾人的遷徙卻是劃時代的,因為它是由朝廷親自組織,有計劃有目的地大規(guī)模進行的,其宗旨是屯墾戍邊,維護邊境的安寧與和平,與其他為了生存而自由遷徙的活動顯然不能同日而語。可貴的是,這些戍邊衛(wèi)士在艱難的歲月中不僅守住了這片美麗的國土,而且傳承了生生不息的大中華精神。今天,這種精神基因仍在戍邊官兵中發(fā)揚光大。
在北疆,我有幸采訪了一支具有光榮傳統(tǒng)的戍邊部隊。營區(qū)綠蔭無邊,老兵們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栽下的榆樹和白楊遮天蔽日?!斑@些樹木是老兵們種下的希望,是他們的精神象征,我們作為戍邊的傳人,一定要精心守護,一棵也不能少?!眻F長說。
第二天趁太陽剛剛跳出地平線,我背著相機去拍了一組白楊。樹上自然形成的圖案有的像人的眼睛,傲睨世間萬物;有的像壽星老人,閱盡春夏秋冬;有的像神仙下凡,向我們昭示高原上的古樸神秘。它們手拉手站成排,樹冠銜接處留下一線青天。多像察哈爾那組英雄的群雕,又多像那些身著橄欖綠的將士。他們傳承著察哈爾英勇不屈的精神,用生命和熱血戍邊衛(wèi)國。這里小至一棵樹、一棵草、一朵花,大至一座山、一個敖包、一條河流,都彰顯著自己的個性和血性,編織著一個又一個動人的故事。這些故事隨風(fēng)飄蕩,在廣袤的草原上生根開花結(jié)果,生發(fā)出一片又一片美麗的景象。無數(shù)生命在這里起錨,向著金色的太陽歌唱。
位于中哈邊境阿拉套山腳下的阿拉山口邊防連,被稱為“風(fēng)口第一哨”。2021年,阿拉山口邊境旅游區(qū)(含阿拉山口邊防連)被命名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(qū)紅色旅游經(jīng)典景區(qū)。我們?nèi)サ臅r候正是炎炎夏日,氣溫高達40攝氏度。公路兩邊是一望無際的戈壁,除了稀疏的駱駝刺什么也沒有。連隊的哨所里,鮮艷的五星紅旗在風(fēng)中獵獵作響。在營房左側(cè)的山丘上,衛(wèi)士們用山上揀來的白色礫石鑲嵌成“祖國萬歲”四個大字。營區(qū)右側(cè)有一座“英雄山”,山上有14個人物雕塑,其中11個是全軍英模,還有3個是本連隊的。連隊入口處有一犬牙形巨石,上面鐫刻著“風(fēng)口第一哨”。那字的落款很潦草,看不清是誰所書,而“風(fēng)口第一哨”這五個字卻瀟灑如流,遒勁有力,透露出軍人的英武之氣。
營區(qū)呈長方形,圍墻采用女兒墻的設(shè)計修建。女兒墻是城墻上面呈凹凸形的小墻。古代有敵人來犯時,守城士兵用這種齒形矮墻來掩護自身。我也聽過坊間說法,女兒墻為陰,攻城者為陽,用女兒墻抵擋來犯之?dāng)?,能起到以陰遏陽、以柔克剛的作用?;蛟S,“風(fēng)口第一哨”的圍墻已經(jīng)失去了古老的作用,但墻上的一磚一石依然是祖國鋼鐵長城的構(gòu)成。營區(qū)正面墻上嵌著浮雕中國地圖,那上面標著北京和“風(fēng)口第一哨”的位置。從地圖上看,“風(fēng)口第一哨”在“雄雞”的尾巴上,只隔了一道鐵絲網(wǎng),對面就是異國。地圖兩邊掛著一副對聯(lián):“祖國在心中,故鄉(xiāng)在夢里?!笔呅l(wèi)國的游子無論走多遠,心里始終裝著一個“大家”——祖國,也裝著一個魂牽夢繞的“小家”——故鄉(xiāng)。他們懂得一個簡單而又深奧的道理,只有守好“大家”,才有安寧的“小家”。
天很熱,風(fēng)卻很大。當(dāng)?shù)嘏笥颜f,這兒一年四季最不缺的就是風(fēng),風(fēng)力最大時有十四級,刮得昏天黑地。戰(zhàn)士們上哨時得手牽著手,稍不留神就會被風(fēng)刮倒。在每年的新春晚會上,“風(fēng)口第一哨”都會通過中央電視臺向全國人民拜年。戍邊將士把祖國裝在心中,祖國和人民也不會忘記他們。從察哈爾人到今天的戍邊衛(wèi)士,他們是捍衛(wèi)祖國邊陲的刀劍,他們的業(yè)績永遠值得人們銘記。
走出“風(fēng)口第一哨”,我耳邊再次響起察哈爾人那高亢悠遠的歌聲:
歌聲從遠古飄來,應(yīng)征西遷邊關(guān)。鎮(zhèn)守邊疆越百年,保衛(wèi)國家意志堅。啊,忠誠的察哈爾人,衛(wèi)國戍邊的戰(zhàn)斗者、英雄史詩的創(chuàng)造者……
關(guān)鍵詞: 我們察哈爾
推薦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