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總喜歡眨眼睛、噘嘴巴,“小動作”沒完沒了,醫(yī)生看后確診:這是病,得治!兒童神經內科專家提醒家長,如果孩子控制不住做“鬼臉”,要考慮可能是抽動癥。
男孩展展(化名)去年剛上小學一年級,多了個怪毛病,喜歡眨眼睛、做“鬼臉”,“小動作”不停。媽媽提醒他后,展展不僅沒有減少眨眼的次數,還逐漸出現(xiàn)了聳肩、撅嘴,喉間發(fā)出“咳咳”的清喉音。后來,老師也反映說展展在課堂上也忍不住“擠眉弄眼”,被其他同學關注和討論。
上周,媽媽把展展帶到湖北省婦幼保健院就診,兒童神經內科副主任醫(yī)師陳利娟在給孩子做了腦電圖、神經影像、心理測驗等一系列相關檢查后,告知家長,展展眨眼撅嘴聳肩等這些小動作,是由兒童抽動癥引起的。
“每年,我們都會接診不少看起來是‘調皮搗蛋’的孩子。”陳利娟介紹,兒童抽動癥在臨床上的“學名”叫抽動障礙,它一般起病于兒童和青少年時期,是以身體的肌肉群出現(xiàn)不自主的、重復的、無目的快速收縮以及發(fā)聲抽動的一種慢性神經精神障礙,常見的表現(xiàn)有眨眼睛、聳鼻子、歪嘴巴、噘嘴,或是不停地清嗓子、發(fā)出咕嚕聲或鳥叫聲等。抽動障礙病因尚未明確,考慮可能與遺傳、心理、環(huán)境及神經遞質失衡等多種因素有關。
據介紹,我國抽動癥的發(fā)病率為5%左右,其中2歲到青春期的男孩最易患抽動癥。兒童神經內科主任尤仲敏介紹,該科每月接診抽動障礙患兒就有數百人,他們雖然沒有明顯的臟器損害,但可能出現(xiàn)強迫癥、學習困難、情緒障礙、睡眠障礙、自傷行為、品行障礙、憤怒發(fā)作等,需要及早積極治療。考慮到大多數抽動癥患兒為學齡期兒童,目前,該院兒童神經內科開設了惠民夜間門診,治療時間延長至晚上8點,方便患兒持續(xù)治療。
“如果家有抽動癥患兒,家長不要總想著提醒他們改正,可能適得其反。”尤仲敏建議,家長要保持放松的情緒,不要總是想著提醒、糾正甚至責罰孩子,提倡陪伴,引導及鼓勵,多與同齡孩子相處交流,多進行戶外鍛煉,可以放松、穩(wěn)定情緒,從而減輕抽動,減少打電玩游戲、看驚險恐怖片、吃辛辣食物等不良刺激也是治療的必要輔助。(記者王春嵐 通訊員溫紅蕾 黃潔瑩)